百年砖瓦 龙城历史传统建筑竟深藏这么大的奥秘!
柳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柳州新闻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有瓦遮顶,便成一屋,亦为一家
龙城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古城,必有其韵。以太平西街、曙光西路为代表的我市第一、第二、第三批历史建筑作为柳州市民生活及承载历史事件的重要场所,形象记录了柳州从一个古老的城镇发展成为繁荣城市的故事。那么,柳州历史城区的传统建筑在构造上有哪些特点?它们吸收了哪些外来建筑文化?它们体现了我市历史建筑的哪些鲜明风格? 一起随微姐来一探究竟吧~
我市历史城区有三类建筑遗存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城市规划师石志高,是我市历史传统建筑的规划保护参与者之一。他介绍说,传统的柳州房屋多为坡顶青砖小瓦,以一二层居多,一些主要建筑的屋顶有硬山、歇山,间有琉璃作法,沿柳江河岸则有部分干栏式建筑。
柳州历史城区主要的传统建筑遗存有三类。 石志高说,第一类是具有明清历史风格的古建筑,极具代表性的是东门城楼、柳侯祠等;第二类是近现代遗留的各种风格建筑,比如廖磊公馆是民国时期风格、乐群社旧址是现代西式建筑,室内装饰独特;第三类是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
典型的方窗(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江宏坤 摄影
翻阅《柳州市历史城区和部分历史传统街区保护和整治专项规划研究》可以了解到,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我市在民国16年(1927年)开始出现了大量骑楼,主要是仿造沿海城镇的样式,俗称 粤式骑楼 ,主要分布在曙光西路、曙光东路、中山西路、小南路、解放南路、太平西街等地。这些 粤式骑楼 多为两三层,下承双柱,柱下是铺面和人行道,分布较广,特点鲜明,主要用作商业和居住。目前经过修缮后的小南路、中山西路、太平西街等都保留了该特点。
柳州传统骑楼风格街道及立面特点
在柳州,骑楼是较为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那么,柳州骑楼具有哪些地域特点?
江宏坤 摄影
市规划局规划人员介绍说,根据前期研究,以中山西路、小南路骑楼为代表的柳州骑楼典型特点是商住合一,形式主要是下店上居或是前店后居。其底层作为商店,二层以上供人居住,店屋底层后退,形成了上面是房屋,下面是通廊的骑楼。另外,我市传统骑楼风格所形成的街道形态,主要是由一排排紧密相连、贯通成排的店屋组成,店屋的形体大部分采用相同的地坪和相仿高度的腰线与檐口,小部分设置为高低错落,特点是统一之中又有诸多变化。
其中,传统骑楼又有中西式之分:中式传统骑楼店面立面上的装饰一般是处于檐口下方或窗裙墙上方的中国式传统线脚,屋面为挑檐;而西式传统骑楼的店屋立面则稍稍丰富一些,主要是多了一些墙面雕饰,窗间墙也常常处理成象壁柱,屋面多为巴洛克式或文艺复兴式的女儿墙,形式较为多样,形成了现在柳州较丰富的街道立面。
女儿墙及山墙样式(太平西街)江宏坤 摄影
据了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经测量过我市传统骑楼的面积,数据显示,传统骑楼店屋层高一般为两三层,个别为四层,楼层较高,一般为4米左右。街道宽10至12米左右,其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比例为1至1.5米,骑楼通廊的宽度一般为2.5至3米,进深为30至40米。
我们王姓家族,以前在家门口都是挂堂号的,用红纸或木牌写上 三槐堂 。爷爷是个泥瓦匠,对硬山、歇山等形式的屋顶如数家珍。 8月31日,今年79岁、居住在太平西街的居民王贤武告诉记者。他承继家族事业,是个泥瓦匠,说起儿时居住的老街道与老房子特色时颇有感触。 后来,很多老建筑慢慢消失了,干我们这行的人也少了。幸好现在柳州修缮老建筑,我还可以出一些力。
王贤武积极参加我市老建筑修缮,东门城楼、太平西街及刚修缮完毕的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都有他的汗水。对于骑楼,他非常熟悉,介绍说,从柳州骑楼立面看,基本上分为上、中、下三段,各有各的特点与韵味。王贤武的说法,得到了石志高的认可。石志高说,为了规划保护骑楼,他做过比较多前期研究。柳州骑楼的上段为檐口和女儿墙;中段为窗与壁柱,是立面处理的精华;下段为骑楼列柱。
【上段】 柳州骑楼上段的女儿墙一般是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或矮栏杆,栏杆有直杆型也有宝瓶型,在女儿墙的中央部分还常有突出的装饰,以作为门面的一个中心。 石志高说, 有的女儿墙被处理成巴洛克式的山墙,其中有的比较低平,在柔和的波形山墙两翼伴有卷涡形图案,也有的按曲线形轮廓安置的宝瓶栏杆、中国式的如意纹图案等,装饰较为丰富。
据了解,女儿墙是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着的矮墙,主要作用除了维护安全外,也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在柳州,比较典型的是乐群社旧址所建造的岭南及柳州特色的典型女儿墙及山墙样式。
女儿墙 (乐群社旧址)江宏坤 摄影
【中段】据介绍,柳州传统骑楼立面中段常并排开有三个窗户,窗楣的形式一般有半圆券形、敞肩形、方形等,窗间墙常处理成象壁柱,各层之间有显著的水平方向腰线或象栏杆式的窗群墙。比如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就有着柳州历史传统建筑中的典型方窗与拱形窗的样式,乐群社旧址则有典型三角形与拱形窗楣的样式。
典型三角形窗楣(乐群社旧址)江宏坤 摄影
【下段】柳州骑楼下段的列柱主要由柱头、柱脚与柱身组成,柱头、柱脚都可采用不同的灵活样式,柱身上可有不同的图案装饰,其柱式有梁柱式和券柱式,但以梁柱式居多。传统骑楼列柱样式则较为灵活,柱身有不同的图案装饰,如乐群社旧址就有柳州传统建筑中的典型门廊样式,中山西路骑楼的贴柱也是岭南式的骑楼样式。
(江宏坤 摄影)
留住家乡山水铭记乡愁
2013年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和2014年颁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都对当前城镇化工作和城镇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为了实现 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的建设目标,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特色再认识、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如何从微观层面认识与保护我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曙光西街区远期建设规划整体鸟瞰图(市规划局供图)
我市制定的《柳州市传统建筑元素专题研究》方案,目前已通过了市规委会专家组会议审查。该研究对我市域范围内的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梳理,充分挖掘、研究、保护和运用我市的传统建筑元素,采用文献与实际调研、传统建筑的个性与共性梳理、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我市传统建筑分为地域民族建筑、中原汉族建筑、客家文化建筑、外来文化建筑、其他文化建筑,并从中提炼传统建筑语言和元素,同时通过对钟宅、廖磊公馆、乐群社旧址、柳铁中心医院旧楼、刘家大院、中山西路骑楼等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开展研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为今后的城市建设尤其是旧城改造、历史传统街区的改造提升、历史建筑的修缮提出了指导意见。
组合拱形窗(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 江宏坤 摄影
现在柳州很多历史传统建筑的情况并不算好,主要是受到白蚁蛀蚀和墙砖老化的影响。 市规划局的规划专家表示,适当地对历史传统建筑进行再利用,是保护历史建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再利用过程中延续历史建筑原有的用途,应该能达到最理想的保护效果。而在再利用的过程中中断某些历史建筑的原有用途,将其改作他用,也不失为历史建筑保护的另一种方式。比如,位于自治区龙潭医院宿舍区内的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文物主体已修缮完毕,预计今年底完工后作为抗战展览馆或纪念馆使用。届时,柳州的历史传统建筑,将在新的时代引领新的潮流。(日报记者 江宏坤 报道摄影)
责任编辑:黄燕明
柳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